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2024年,面对较为严峻的财政收支形势,市财政局主动创新、锐意进取,将深化财政改革作为贯穿全年的工作主线,年初研究提出财政“1314”改革举措,年中统筹部署22项城市运营管理改革,年底出台全面推进零基预算管理等,一系列改革紧锣密鼓、有序推进,有效缓解财政收支矛盾形势,有力支撑广州高质量发展。
一、贯穿“零基”理念,科学配置财政资源
健全四项机制助推“零基”预算全面落地。大幅压减部门辅助类行政工作经费,夯实产业政策、民生政策、合同项目等支出摸底工作,既守住了安全运行底线,也尽最大努力保障了重大战略任务实施,实现有限财政资金的优化配置。争取上级政策性资金多点开花。积极争取上级一般公共预算补助、超长期特别国债、增发国债、新增专项债券额度、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中央试点示范项目等,试点项目数量、争取资金金额均位居全省第一。率先建立民生支出政策评估机制。聚焦民生短板,建立了民生政策清单及动态调整机制,有效指导2025年民生项目预算编制,保障力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增量大小相适应,保障效果与施政目标和人民获得感相协调,保障方向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相一致。全面承接政府投资概算评审工作。修订市本级财政投资评审管理办法,建立责权清晰、标准统一、协同规范的概算评审机制。同时,建立联审决策实质性审查机制,实现评审关口前移,提高政府投资规模与财政承受能力匹配性。健全财政库款调度管理机制。加强全市库款运行监控,对可能出现的库款风险进行预警,及时防范化解,有效保障了全市“三保”支出和重点项目资金需求,健全规范化、常态化市对区库款调度机制。
二、突出“效益”导向,优化产业扶持政策
优化财税政策营商环境。8月,我市获批设立1家市内免税店,为广州消费市场发展带来新机遇。成功延续广交会进口展品税收优惠政策,增强广交会的吸引力。成功争取扩大启运港退税政策实施范围,助力提升广州航运枢纽和铁路枢纽能级。今年以来我市税收收入力保正增长,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及主要竞争城市。提升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效能。通过优先安排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大力支持申报“两重”“两新”和防灾减灾国债项目,积极撬动全社会扩大投资、促进消费。优化整合政府投资基金,保留特定领域基金,退出市场化程度高的中小企业基金,加大对市场失灵的创新创业类和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发展类的支持力度,与国企基金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充分发挥耐心资本的撬动效用。落实财政资金“补改投”试点。建立起市级财政资金“补改投”长效机制,构建起细分领域“1+N”政策体系,将财政无偿补助改为股权投入,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撬动作用,实现财政投入可积累、可循环。
三、建立“激励”机制,创新财政保障方式
建立国有资源资产资金盘活机制。挖掘存量国有资源,加强经营权、未来收益权管理,统筹开发资源市场,推进国有资源市场化。盘活存量国有资产,采用“用、售、租、融”手段,最大限度发挥资产使用价值。统筹各类存量资金,加大清理盘活力度,加强资金统筹管理,推进国有资金杠杆化。推进公共场馆园高质量运营。积极引导社会力量通过合作举办、场地共建、参与承办等方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创收能力,提升我市公共场馆园运营水平,实现“少花钱多办事”。例如,白云山推进体彩公益事业进景区,引进企业力量合作设计开发景区文创产品,云台花园拓展景区夜游市场,首次引入社会资金举办中秋灯会,文化馆与企业合作开设常设展览、文化活动。深化建立公物仓管理体系改革。开展实体仓建设试点,推进罚没物品由各执法机关分散管理,向统一的运作平台集中管理转变,推动涉案和罚没物品集约化、专业化、规范化管理,拓展处置方式,开展管理信息系统需求分析和开发,进一步降低整体仓储成本,持续提高罚没物品处置效率。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优化公立医院薪酬总量结构,完善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的薪酬总量动态调整机制。健全核增倾斜机制,统筹新型用人薪酬,拓宽公立医院薪酬经费渠道,建立通过医院自有资金强化对医院发展和人才发展的激励机制,促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四、落实“带头”责任,降低行政运行成本
大力压减会展论坛支出。党政机关及其直属单位举办的各类节庆、论坛、展会等活动落实总量减半、质量提升要求。加强事前评估和成本控制,对长期未办、耗资过大、主题重复、社会效果不佳、影响力有限的活动予以取消或调整。对市场能够承接的或市场化社会化运作良好的活动,优先通过市场化方式举办。优化规范政府购买服务。原则上不增加政府购买服务预算、在预算内不调增政府履职辅助性服务预算。严格控制政府履职所需辅助性服务的项目预算规模,各单位能够自主开展的规划、调研课题、可行性研究、申报评审、评估验收等工作,不再委托第三方实施。推进公车市场化出行。研究探索公务用车集中统一管理和运用社会化服务保障政府公务出行模式,通过集中统一管理和“长租+网约”模式降低公务用车持有成本、提升使用效率。提倡自驾公务出行,有效解决专班车队司乘人员不足问题。开展设备租赁改革试点。教育、卫生健康领域首批设备租赁项目陆续落地,通过选择高性能计算机、医疗器械等具有较大通用性的设备作为重点突破,合理分配不同租赁期的付费比例,探索以“带量集中”推动降本增效,优化财政资金使用方式,有力保障优质公共服务供给。
五、增强“规范”意识,保障财政稳健运行
法治财政建设屡创佳绩。加强事前合法审核,严格依法依规决策。加强执法标准化建设,严格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重点开展财务管理、政府采购、会计信息质量、财税政策等财政普法宣传。法治广州建设考评再获优秀,是唯一连续6年获此荣誉的市直部门,持续擦亮“法治财政”名片。预算绩效管理不断完善。修订完善广州市预算绩效管理办法,建立市本级财政专项补助(补贴)事项跟踪问效机制,完成市直部门核心绩效指标体系构建。优化机关绩效考核评分结构,建立绩效目标审核报告机制,开展绩效目标实现情况动态监控,首次将民生实事纳入财政重点评价范畴。开展集中培训,深化考核与评比,逐步统一全市预算绩效管理的标准与要求,实现市、区预算绩效管理一盘棋。根据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与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联合课题组研究编撰的《2024年中国市级政府财政透明度研究报告》,广州市在“2024年地级及地级以上市政府财政透明度排行榜”位列全国第一。政府债务管理机制不断健全。出台专项债券管理操作流程,实现债务业务管理从“地方政府债务系统”向“穿透式系统”转换,进一步加强债券资金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债券资金使用效益。动态监测市、区政府债务风险水平,合理分配新增债券额度,严防政府债务偿付风险。持续日常监测管控,全面加强风险隐患排查,严防新增隐性债务。深化政府采购带量集中采购。不断拓展带量集中采购应用场景,推动各业务主管部门将相对分散的采购需求集中起来,实行“统采分签”“统购统配”等,形成规模效应,促进标准统一,缩短采购周期,优化配置资源,实现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采购质量双提升。财会监督工作机制健全。制定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若干措施,建立健全具有广州特色的财会监督机制。探索推动财会监督与审计等其他监督在联合监督、信息共享、线索移交等方面的协同发力,强化市区财政部门联动,进一步提升监督效能。会计管理工作提质增效。建立注册会计师行业市级跨部门联席会议机制,进一步规范财务审计秩序,推动实现部门协同、多方联动。联合探索数据资产入表体系框架,研究制订相关实施方案、工作指引。研究市、区财政部门的代理记账行业联动监管机制,加强财政部门与代理记账行业协会在行业管理上的交流配合。